最美乡医
您当前的位置:主页 > 最美乡医 >

第一届修正杯全国十大最美乡医—四川王连根

医师介绍


人生沧桑写辉煌——四川王连根

1949年出生的王连根是四川省花源镇花源社区的一位普通医生,他责任心强、耐心细致。44年的行医路上,治好了多少被其他诊疗单位放弃的患者,拒收了多少感谢的锦旗,他总是一句话:只要患者健康就好。

 

采访王连根时,先到同社区的洪大夫那里了解情况,洪大夫眼中的王连根认真、细心、负责,是一位66岁的老人,有着10多年糖尿病的病史,每个月二十几天骑着电瓶车在乡下穿梭搞公共卫生服务,四十多年来几乎从未间断,作为一位年近古稀的长者,王连根本应在家享受天伦之乐,但他没有,因为那一带的居民依旧依赖着 这位四十四年如一日为他们服务的亲人。

 

我们转到一个小巷,到达王连根的社区卫生服务站,这个僻静的巷子少了几许喧闹,不失为一个问诊的好地方。一个满头黑发的中年人从诊所对面走出来,他面带笑容招呼着我和同事,与王连根见过几次面的同事差点没认出来,几个邻居热情地称呼着王大夫,王连根微笑着说:我刚染完头发,以前全白了。

 

从王连根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,从1972年开始行医,已经行医44年了。在那个缺医短药的年代,王连根经过卫生局一个星期的培训,就正式走上乡村医生的岗位。在最开始行医的那个年代,条件非常艰苦,行医主要靠步行。王连根经常遇到行动不便的患者,往往要走上十几里到患者家中去问诊。那年夏天有位患者需要到新津县城检测大便,王连根就用一个盒子盛着检测样本步行几十里送到县城检查。王连根进入医生行业最初只经过短暂的培训,可他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精湛的医术?我非常好奇地询问,王连根打开了一个有些年岁的木柜,里面堆满了陈旧的中医、西医方面的书籍,其实那仅是王连根看过的书籍中很小的一部分,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读过多少专业医书了。他擅长中医,像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中医基础理论》等中医名著,他都是靠着自学一点点阅读学习积累的。

 

我们正谈着话,一位和王连根年龄相仿的妇女从里屋走出来,行动上有些磕绊,看上去有些虚弱。王连根介绍:她是我的爱人,患有胃病、糖尿病、肾结石三种疾病。医院对爱人的病症也无能为力,在家中主要靠我通过中药为她调理现在已能行走。爱人也非常心疼老伴,也正是爱人的支持,王连根的行医之路才会走到今天。爱人讲述起最初的行医之路。1972年,还是公社化的时候,行医没有任何直接经济收入,公社只给记工分,可家中还有三个孩子需要养活。在最初行医的7到8年内,王连根经常点着煤油灯学习钻研到深夜,为了支持丈夫能在行医的路上走下去,她不让他下地干活,让他腾出更多的时间专心看书学医。为了让丈夫考上合法的从医资格,爱人一个人种着8亩地,生下孩子三天就下地干活,因为过度劳累,身上落下病根。说到这里,王连根的爱人禁不住哽咽起来。

 

一位女患者走进来,也讲起王连根的故事。几月前,她被马蜂蛰了,手臂肿得相当厉害。那天晚上,雷雨交加,王连根接到电话马上背着药箱骑着电瓶车前往,进门时,全身已湿透了。还有一位男患者,脚摔伤了,托人捎信请王连根到他家去,王连根马上骑车前往,可他毕竟快七十岁了,半路上从电瓶车上摔下来,裤腿流出血,他坚持赶到患者家中。这位患者觉得心里愧疚,给王连根送来医药费,但被王连根拒绝了。爱人心疼地说,他这样下乡看病摔伤是常有的事,有两次还摔伤进了 医院。

 

王连根对患者非常负责,遇到自己不能确定的情况,他总要反复翻看资料。在中药煎熬方面,他也很讲究,经常反复叮嘱患者:感冒类药不能久煎,煎服药顺序也有先后。谈到将来,王连根准备让自己的孙子接自己的班,准备将自己毕生的中医心得传递下去,继续为一方百姓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