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师介绍
湖南省浏阳市官桥镇苏故村,地处于浏阳、株洲、醴陵三市交界的边远山区,涧江河畔。1980年12月,受村民的举荐,经村委会通过,刘丙生被派到乡卫生院学医。由于时间仓促,只得早起晚睡,甚至通宵达旦地熟背硬记,刻苦钻研,谨求师训。
以下为刘丙生大夫自述:
在行医期间,一件有意义的事让我记忆犹新。时值1980年古历十二月二十四日,即过小年的下午4点许,有个叫程静的幼儿,因患急性胃肠炎,已在卫生院治疗多日,病情加剧恶化,院内医师经过会诊决定必须立即转大医院治疗,但患者的父亲远在40公里外的株洲工作,只有母亲在照料着八个月的患儿,更糟的是没钱,母 亲抱着孩子在寒风中痛哭。我二话没说找潘叔兰医生借了二元钱,主动挑起箩筐中的患儿和衣物等往株洲赶,那时离公共汽车约十公里的路程。在冷冽的寒风中走到一半时,我听见患儿的哭声低微,呈奄奄一息之状。我汗流浃背,又急又累,当看到后方来驶来一辆大货车,已顾不上个人安危,赶快放下患儿往路中间一站,只见司机在怒吼和谩骂声停了车。听我说明原委并恳求他救救这个孩子,好心的司机才让我们一同上了车。到达株洲市立医院门前时,孩子已呈休克状态,医生没有要求挂号和缴费,也顾不上下班就餐,立即实施抢救。几分钟后终于再次听见了小孩的哭声,我深深的舒了口气。是白衣天使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,同时也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真实的教育课,医者父母心,我立志要终生向他们学习。1981年3月,我学习期满后,便回到当地,肩负起本村的预防保健和治病救人的重任。
八十年代的赤脚医生,在偏远的山村,医疗条件十分有限,国家还没有设立对村卫生室的系统化管理制度。出诊看病仅靠一本处方,一个出诊箱,一个煮沸器,几支玻璃注射器和针头,几根银针。如此简易的医疗器具便成了治病救人的法宝。每天翻山越岭,走家串户,奔走于泥泞的山间小道为村民看病和儿童免疫。此外还要无偿协助本村及邻村的接生员上户接生。在孕产妇家也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,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小生命,挽救过一个又一个产后大出血的高危产妇。
有一次出诊让我今生难忘,1990年3月20日晚上8点多钟,孕产妇宋利华因腰痛加剧求诊,我匆忙背起药箱穿过3公里的羊肠山路直奔她家,经诊断为胎儿早产,需马上前去5公里外,途步通过崎岖山路,去请接生员。她丈夫刚走出不到十分钟,孕妇小腹疼痛阵阵加剧,已露出胎头,情况十分危急。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既没帮手,又没有任何接生器具,家属也没有准备任何产生物品,甚至连卫生纸都没有一张。只见孕妇宫口全开,胎头娩出,我硬着头皮协助胎儿娩出,羊水混合着血水溅污了我的整个上身,顾不了这些,我用枕巾将婴儿简易包裹,再用剪刀酒精消毒后剪断脐带并结扎包扎,等待胎盘娩出。看到母子平安,我轻轻擦擦额头的冷汗,忐忑不安的心才算平静下来,真实体验了一次免费接生的监尬,等到回家,已是次日凌晨2点。25个年头过去了,昔日由我接生的小孩,现在都已经娶妻生子,有了自己的家庭,每当小伙子路过我诊所,都会笑着喊一声:“刘叔,忙着啊。”每次看到他那憨实的笑容,我的心都是暖暖的。
当医生是苦了点,但是每当我看到患者脸上洋溢着笑容时,再苦我也觉得是值得的。隔壁村的张老汉,儿子在小孙子出生8个月的时候就去世了,母亲最后也选择了离家出走,离开了这个破碎的家,这样的噩耗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,当我闻此噩耗,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张老汉家看看,在我进门的一刹那,我的心一下子揪住了,一间破旧的小屋,几个简陋的家具仅此而已,没有别的了。我拉着张老汉的手,用坚定的语气告诉他:“以后你们家的医药费,我全部免了,有什么困难,告诉我,我来帮你们解决。”然后我放下200块钱就走了!诸如此类的事情,已经多的数不过来了,我也不想去数,因为我觉得救人就是做善事,为什么要把账算的那么清楚呢!
每月的十号、二十号我都会出去为附近村的老百姓免费义诊,其中有一户让我记忆犹新,老汉年纪大了,腿脚不是很利索,老婆子眼睛是瞎的,家里其他人为了生计一 年四季都在外面打工,他家的房子建在一个小土丘上,去他们家需要穿过几个小树林才能到,只要一下雨,路就变的泥泞了,但是再大的风雨也阻挡不了我前进的道路,每次给两位老人看完病之后,我都会免费送他们一些药和几百元生活费,钱虽然是少了点,但是每次我都觉得自己心里很充实!
医者生涯漫长且艰苦,一份付出换来一份回报,每每有人问我:“刘医生,你这么做是图什么。”“对啊,我图什么,”每次我都自己问自己,经过几十年的行医路,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图的是什么,我图的就是自己心里的敞亮,图的就一个心怀苍生,大爱无疆!